文章內容
上班族每年都會收到稅務局徵收薪俸稅的「綠色炸彈」(稅務局使用綠色信封來函)。有見及此,各大金融機構推出稅務貸款 (Tax Loan) 計劃,部份更以低息作招徠,吸引市民申請作短期周轉之用。
一般而言,稅務貸款息率相比私人貸款及信用卡貸款為低。雖然稅貸主要目的用於交稅,但大部份金融機構都沒有限制貸款用途,而且貸款額遠超薪俸稅金額,申請人交稅之餘亦可以將貸款用作其他用途。

借貸人可以根據個人需要和負擔能力,決定貸款額及還款期。稅貸申請人通常情況下毋須提供資產作抵押品 (Collateral)。金融機構在批核稅貸時,會以借款人的還款能力 (Capacity)、資金 (Capital)丶品格 (Character)及當時的經濟狀況 (Condition) 等作為考慮因素。擁有良好信貸紀錄的申請人通常較容易獲批核,而相應的息率會較低。
標榜低息的稅務貸款計劃看似吸引,但稍一不慎可能會墮入債務陷阱。以下討論最普遍的誤解或迷思。
延伸閱讀:
迷思 1:「月平息」是否反映實際借貸成本?
不少稅貸計劃以極低的「月平息」(Monthly Flat Rate) 作推廣,營造低息的宣傳效果。然而,借款人有可能誤解以為只要將月平息乘以 12 個月便可量化為實際年利率 (Anualised Percentage Rate)。
事實上,月平息與實際年利率的計算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別 (兩者換算步驟繁複,在此不贅)。再者,月平息只包括利息部份,而實際年利率包括手續費及其他費用。因此,月平息難以反映真正借貸成本,貸款人應考慮實際年利率,才能反映實際的費用支出。以實例說明,客戶以 0.0978% 月平息借款,銀行收取2%手續費,實際年利率超過 6%。
申請貸款前,借款人可以要求貸款機構提供實際年利率作為參考。

迷思 2:全期免息 = 零成本?
市面上有些的私人貸款,以「零利息」或「全期免息」作招徠,容易令人產生借貸零成本的錯覺。實際上,金融機構批出貸款時都會收取手續費丶服務費丶行政費等,因此借貸人應以實際年利率為參考標準。
迷思 3:提早還款是否能節省利息?
大多稅貸產品都沒有提早還款的優惠,有些甚至收取提早還款的手續費,甚至會收回已發送的禮品或回贈優惠。如有意提早還清貸款,申請前應細閱條款及細則。

迷思 4:借稅貸投資,能否提高潛在回報?
有部份借貸人會利用稅貸投資股票市場,提高潛在回報。然而,此舉風險極高,若不幸投資失利,將要承受投資損失,又要承擔貸款的利息成本。因此,借貸人必需預備充足的現金流作緩衝,以免因股市一時波動而欠價纍纍。
申請稅貸前,宜量力而為,切勿為獲得禮品或優惠而申請無實際需要的額外貸款。
借定唔借?稅務貸款4點迷思
本文章由經商學院提供
關於經商學院
校園經濟及通識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經商學院》雙周刊,志在增進中學生經濟科學科知識,並培訓學生經濟科應試能力,本公司亦製作經濟科及企會財科網上教學課程,其他經商及金融有關出版刊物及書籍。
Facebook:schoolecon
Website:hkeconsch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