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投資總是輸錢?影響你的2大心理偏誤

為何投資總是輸錢?影響你的2大心理偏誤
讚好及分享:

傳統金融和經濟學假設了人都是理性的投資者,然而現實上每一位投資者都會受到不同的認知偏誤干擾。今天我將會從行為金融學 (Behavourial Economics) 出發,和大家分享兩個人類心理對投資表現的影響。認知到這些現象可以讓我們更客觀地分析現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投資績效。

偏誤 1:自己過往投資表現與選股

一項分析了 7 千多個投資戶口紀錄的研究發現,投資者選股會受到過往的投資經驗所影響。比起以往賣出並因而出現虧損的股票,投資人更傾向重新購買在之前獲利過的股票。此外,投資人更加願意重新購買比起上次賣出價便宜的股票。

 

如果投資人 A 在一隻股票中獲利售出,當股票出現回調,價格低於當時的賣出價時,他會更有機會決定買入這隻股票。過往投資記錄以及當時賣出價會影響投資人的決定,但這對提升績效有幫助嗎?還是其實有機會拖累投資表現?

心理偏誤1:過往投資表現與選股

投資人過往在一隻股票的表現和以往交易價格,都不應該是投資人在選股時採用的準則。企業基本面、技術指標、消息等會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都是不受投資人以往經驗所影響的。無論這隻股票曾否令你獲利,你之前的賣出價是否低於現價,股價的未來走勢都不會因為你的個人經驗而改變。

 

過往的獲利經驗可能會令我們對某些股票有更大信心,但股票過往表現並不能用以預測未來。太過集中在自己曾經獲利的股票,或者因股票價格高於上次賣出價而拒絕重新買入,都有可能令投資人錯失機會,忽略了其他同樣有上升潛力的股票,或者錯過了股票的長期上升趨勢。

心理偏誤1:過往投資表現與選股

研究團隊為這兩個現象提出了一個解釋。投資人過往的虧損經驗是一次令他們感到悲痛的經歷,再次買入這些令他們損失金錢的股票,會令他們回想起當時的失望;當股票上升至高過當初的賣出價,投資人會想像自己如果沒有賣出股票,已經會有更高的回報,買入股票會令他們更容易後悔當初賣出的決定。為了減低自己感受到的失望和後悔,投資人會傾向避免買入這些股票,無意識地依賴了情緒和過往經歷來作出投資決定,令自己錯失了可能獲利的機會。

 

行為金融學研究指出:人的決定會受到自己的情緒影響,比起單純追求金錢上的回報,投資者在作出決定時會以減少自己可能會出現的負面情緒為標準,無法客觀理性地分析當前股市走勢,繼而錯失機會或錯判走勢。

投資心理偏誤

偏誤 2:只看到我們想看到的 — 確認偏誤

相信無論採用哪種策略的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都會先進行一輪的資料搜集。在這過程中,投資者本身的信念可能會影響他們如何解讀這些資料,影響他們的客觀判斷。

 

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是一種人的心理傾向,指人會不自覺地搜尋更多支持自己信念的資料,和將資訊解讀成和自己信念相符的證據研究發現:人會選擇性地閱讀更多支持自己投資決定的文章,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無意地選擇接收更多能夠確認自己投資決定的資訊。

投資心理偏誤:確認偏誤

投資者對消息的解讀,同樣會受到他們的已有信念或投資決定而影響。當消息指出「企業 B 關閉在中國的生產線」,持長倉的投資者可能會認為這能提升產品質素、並改善企業業務,持短倉的投資者則會覺得這代表成本會在未來上升,不利企業長遠發展。

 

在確認偏誤下,投資者有可能會接收過多單一角度資訊,並將資訊解讀成有利自己的證據,在作出或檢視投資決定時過度自信,無法客觀地分析當下局勢,錯失獲利機會之餘,亦可能因而蒙受損失。

如何克服這些心理偏誤

要克服影響投資表現的心理偏誤,第一步是認知到它們的存在,並辨認出它們如何影響到我們的決定。之後,我們應該主動接觸更多的資訊,參考多角度的意見,嘗試從自己的處境退後一步,將自己的已有信念暫時放下,從其他人的角度去解讀市場消息和價格走勢。這要求投資者持有開放的角度和批判思考,習慣反覆思考自己的決定,意識到自己的盲點和如何可以將其修正。

為何投資總是輸錢?影響你的2大心理偏誤

本文章由樹洞香港提供

原文連結:投資心理學 —— 精明投資,你需要認識的常見心理偏誤

 

關於樹洞香港

 

扎根香港
屬於香港人的心理學品牌

 

樹洞香港自成立以來,一直以推廣心理學為願景。我們深信知識就是力量,希望藉以專業,這個城市帶來點點改變。

 

這個時代,或許絕望、或許疏離。但亦更需要同路人繼續堅持、互相支援。我們一直在尋找理念相近的合作夥伴,無論你有什麼想法,亦歡迎你告訴我們, 讓我們一起開創不同可能。

讚好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