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互聯網及社交平台上不時出現一些以「神準/史上最準」自詡的性格測驗網頁,只要你完成該網上測驗 (如只輸入出生日期、回答一兩題簡單問題),繼而瀏覽自己的測驗報告時,你往往會因電腦「神機妙算」的分析而感到嘆為觀止,有一種「嘩!這就是我,Bingo!」的感覺,甚至乎轉發該測驗工具予身邊朋友。為何我們會對此類的心理分析工具趨之若鶩呢?接下來,讓我們了解性格分析工具的作用與其限制。
如何評估性格?
近代心理學把性格分析方法分為五大類:
- 訪談法 (interviews):透過與受訪者進行對話,以了解對方的心理特性。例如,對方的嗜好、社交能力、甚至乎更深遠的世界觀 (如宿命論、陰謀論信念及宇宙觀)
- 觀察法 (direct observation):即透過現場 (或者視像) 觀察特定對象的表現,例如教師觀察課室每位學生的言行舉止,有需要的話便會訓導有問題學生
- 行為記錄法 (behavioral assessment):跟第二點相似,不過焦點放在量度特定時間內某行為出現的頻率,例如某學生於上課時擅自「出位」或「插嘴」的次數,以及心理治療師詢問求助者每天出現負面思想的次數
- 評定量表 (rating scale):讓特定對象作答一連串問題 (最常見的是就每項陳述給予 1 至 5 分數),然後計算分數分佈以得出性格測驗結果,以及
- 投射測驗 (projective test):透過展示一些含糊不清的影像予測試者,然後從他們的作答內容 (如看見什麼物件) 及反應時間以分析其性格。例如,在連續多幅含糊影像裡,如有人答覆不斷圍繞着「性」的元素 (如男女的性器官),這表示該人可能有被性侵犯或其他性相關負面經歷。

延伸閱讀:
性格分析工具的出現,源於我們對未知數的畏懼
好奇心、畏懼未知數 (fear of uncertainty) 之心,人皆有之。我們對事物的好奇心 (特別是「人」),某程度上源自於我們恐懼事物的不確定性,故此傾向尋找一個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的「法寶」。人類是群體動物,須依賴互相的交流和合作才能生存。而人們性格變幻莫測,所以我們致力希望能把眾人分門別類為不同特性,從而「預測」各類人的行為習慣及模式。
故此,我們才會發展出不同的性格分析工具,例如星座性格 (Astrological Zodiac Personality Traits)、九形人格 (Enneagram) 以及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而我們亦容易「戀上」這些工具。
性格分析工具「神準」的關鍵
巴納姆效應
為何我們會信服這些性格分析工具至五體投地的地步呢? 其中一個著名心理現象是巴納姆效應 (Barnum effect),這所指的是人們傾向相信一個籠統、模棱兩可的性格描述,覺得特別符合自己的情况。
以星座性格分析做例子,以下是某網站對巨蟹座的人 (筆者都屬於這星座) 的描述節錄: 「…記性非常好,有點情緒化,但是對自己喜歡的人非常體貼…。另外,如果巨蟹座的人沒有什特別事情,會寧願整天躲在被窩中。…」
大家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我把上述句子的「巨蟹座」三字改為「處女座」,然後再給予處女座的人閱讀,他們會有甚麼反應?筆者相信有一部分人定會感到描述頗為吻合他們,這是由於在任何人的人生經歷中,總是會出現「記性」較平常好、或情緒較為波動、或躺臥在床而百無聊賴的時候。換句話說,這些的描述也稱不上具體和貼切。
確認偏誤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本身已經相信星座分析的效用,當我們閱讀這些描述句時,我們會傾向從生活中選取一些能符合星座描述句的事例 (即使是非常個別),從而更加鞏固本身的信念,這便是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結果,周而復始,這種對星座性格分析的「迷信」便會更加牢不可破。

性格並非一個結果,而是開端
儘管經過科學化驗證的性格評估工具 (如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Big-Five Personality Test) 能產生相對確實和值得信賴的性格報告,筆者亦不鼓勵讀者完全相信評估報告的內容,這是因為:
- 性格並非一成不變,俗語「三歲定八十」無疑起參考作用,但你的性格會隨着人生經歷而作出某程度的改變
- 世上所有的性格評估工具都不過是把人們分成若干類別,而我們的獨特性並不是單單評估工具所能反映出來,它只是一個概括的標籤
- 更重要的是,性格評估是反映你行為習慣的其中一個指標,但不應成為你生命裡的制肘
例如出現「我是內向形,本性不喜歡交際,故此還是少交朋友好了」等的想法。滴水穿石,改變始於一念之間。我個人的建議是,把性格分析結果當成學校的一張成績表好了,這至少它不會綁定你的發展,而是告訴你,透過不斷的嘗試和學習,行為習慣和能力均可改變的。

最後,讓筆者給大家一個動動腦筋的機會。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對賈寶玉有這樣的記載: 賈寶玉剛剛滿一周歲時,賈政想預測自己兒子未來的志向前途,就把那些筆墨紙硯、金元寶、書本等物,讓寶玉去抓。這個俗稱「抓周」。可是寶玉唯獨去抓胭脂粉釵之物,賈政大怒:「將來酒色之徒耳」。請問「抓周」是否一個可信賴的心理評估工具?如否,那為什麼?
覺得性格測驗很準?掀開神秘背後3個心理現象
作者:恆真@樹洞特約作者
本文章由樹洞香港提供
原文連結:為何性格測驗總能捕捉你的心理? 掀開神秘面紗背後的心理現象
關於樹洞香港
扎根香港
屬於香港人的心理學品牌
樹洞香港自成立以來,一直以推廣心理學為願景。我們深信知識就是力量,希望藉以專業,這個城市帶來點點改變。
這個時代,或許絕望、或許疏離。但亦更需要同路人繼續堅持、互相支援。我們一直在尋找理念相近的合作夥伴,無論你有什麼想法,亦歡迎你告訴我們, 讓我們一起開創不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