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成為會員
接收最新資訊、活動及優惠!
在疫情期間,網購成為大贏家,消費者不單上網購買日用品及叫外賣,亦逐漸習慣上網買餸,而當中有一個出乎意料的得益者,就是「植物肉」了。根據 Nielsen 尼爾森的研究,植物肉的需求量與去年同期相比竟然增加了 278%!到底疫情和食素之間有甚麼關係呢?
「植物」和「肉」兩者看似毫不相干,其實是指利用大豆蛋白製成的仿生肉,類似一般素食的素肉,不過現代植物肉更追求口感與真肉一致,例如把牛肉的味道用分子生物構造表達出來後,在植物界尋找相同的分子結構,再用合成生物技術培育出來,做到能夠匹配牛肉、豬肉和雞肉的植物產品。
現時植物肉市場主要有兩大龍頭企業,就是 Beyond 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後者更有香港首富李家誠投資入股。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兩家公司的業績都出現逆市大幅增長,Beyond Meat 在 2020 年首季比去年同期成長 141%,營收達 9,700 萬美元;而 Impossible Foods 則是銷售點急速增加,由 2020 年初只有約 150 家商店銷售它的漢堡,在疫情期間激增至 1,700 間,升幅超過 10 倍,而零售業務更成長 18 倍!
植物肉市場的興起,來自於幾個不同的因素,包括糧食分配、宗教等議題,而飲食健康、環境保護議題大大推動了植物肉市場的發展。根據 Winsight Grocery 和 Acosta 對美國 Y 世代選擇無肉飲食原因的調查,其中 51% 受訪者是出於為身體健康而選擇素食主義, 32% 及 30% 受訪者則因為保護環境和動物的意識而選擇吃素。以下是 5 大原因:
1. 疫情令肉類價格上升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國及巴西都有肉類工廠因員工染疫而關閉,全球的肉類供應緊絀,令價格急速上升。本來植物肉的缺點是價格比普通肉類昂貴,但在疫情下兩者的差價縮小,令許多消費者願意嘗試,為植物肉市場提供一個契機。
同一時間,Beyond Meat 及 Impossible Foods 除了做零售市場外,亦積極與大型飲食集團合作,好像 Beyond Meat 與中國星巴克達成合作,在當地 4,200 家門市銷售產品;而 Impossible Foods 就與 Burger King 合作推出 Impossible Burger,成為最大的營收來源之一。
2. 環保考慮
在 2019 年發生的非洲豬瘟及亞馬遜山林大火,令全球掀起了一陣減少食肉的風潮。事實上,農業和畜牧業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生態環境失衡,不只進一步加劇氣候變暖,專家相信亞馬遜農民以焚林開地作畜牧及種植飼料的農地,是亞馬遜山火延綿不斷的原因。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的 107 位科學家撰寫的報告指出,人類減少吃肉將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因此,植物肉的出現便為大眾提供了能改善環境的飲食選擇。上年,美國 KFC 宣布與 Beyond Meat 合作推出純素炸雞,表明為推動素食主義出一分力。
3. 素食主義越來越流行
近年各地都流行素食主義,人們也越來越注重健康飲食。紅肉和加工肉類如牛扒、漢堡、香腸等,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和增加患癌風險;而用植物蛋白製成的植物肉含有高蛋白質,脂肪含量亦較低,能滿足消費者追求更健康飲食的需求。
推廣素食的 Green Monday 去年曾進行「港人素食習慣調查」,發現四分之一受訪者為彈性素食者,半成受訪女性為長期素食者,數字比 16 年的同類調查有明顯增幅,香港有不少餐廳也已陸續提供素食菜單。
4. 維護動物權益
為了滿足人類對肉類的龐大需求,不少農場採取工業化的養殖模式,忽略飼養動物的環境。在飼養或屠宰的過程中,動物甚至會遭受虐待,非常不人道。隨着社會要求善待動物的聲音越來越高,植物肉更容易獲大眾接受。
5. 名人效應
多名著名投資者如 Bill Gates、李嘉誠等均紛紛投資植物肉,更親身試食和推薦,例如 Bill Gates 多次公開給予 Beyond Meat 正面肯定,他認為無法辨別 Beyond Meat 的產品與真雞肉的差別。
這些名人的支持大大提升了消費者對這類嶄新食品的信心,甚至能成為商品的噱頭,吸引顧客嘗試新產品,形成流行風尚帶動植物肉普及。
植物肉在香港越來越普及?
Beyond 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 早前已打入香港市場,另外消費者也可以在素食零售店如 Green Monday 買到「新豬肉 (Omnipork)」,以全植物材料製成,主打亞洲人口味。
而多間大型餐廳包括大快活、翠華及茶木.台式休閒餐廳,都有提供植物肉素菜,例如漢堡包和多款港式食品「未來肉碎煎蛋飯」和「新豬肉芝味焗意粉」等。香港 KFC 亦推出「新世代系列」,以 100% 植物肉取代雞肉,製成上校雞寶及雞堡包。
不過到底植物肉能否成為主流?重點是當疫情過去後,大眾能否養成購買植物肉的習慣,令需求得以保持,就成為這個新興食品市場的關鍵。
撰文:Stephanie、Ray
圖像設計: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