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漸退,企業必須把握的4個趨勢

疫情漸退,企業必須把握的4個趨勢
讚好及分享:

新型肺炎蔓延全球,無疑是繼2008年金融海嘯後,對全球經濟、企業甚至個人影響深遠的一疫。除了關心如何防止感染和保持身體健康外,企業如何在這次疫情中存活,也是一個迫切性問題。

 

有「網絡女王」之稱的網絡分析師 Mary Meeker,每年都會發表《網絡趨勢報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就這段時期所見一些現象歸納出來,藉此幫助外界認識當前趨勢,並加強對未來的洞悉。今年報告給予大家的啟示,可歸納為 4 大趨勢:

Mary Meeker 網絡趨勢報告

趨勢 1:加速數碼轉型

數碼轉型近年一直淪為口號,但疫情肆虐使企業和商家明白迫切改革的重要性:很多餐廳都從堂食轉向外賣,商家開始利用社交平台進行線上銷售,醫療界亦從面對面看醫生、變成遙距問診,近期熱話就是企業都開始遠程辦公 (Remote working)。

 

當中,遠程會議軟件公司 Zoom 的活躍用戶,從 2019 年底的 1,000 萬人,在幾個月內暴增 20 倍達到 2 億人,不少企業服務軟件包括 Teams、Slack 等使用率都大幅上升。報告更發現,企業開始加大對雲端計算產品的投入,越來越多公司開始走向「數碼優先」策略。

Zoom 會議

趨勢 2:疫情下消費者行為轉變

隨着疫情的發展和民眾的恐慌,都帶動了消費者行為的改變,例如:

  • 使用外賣速遞平台如 Foodpanda、Deliveroo,減少外出用餐
  • 用生鮮食品速遞平台 Instacart 買餸
  • 用影音串流平台 Netflix 減少外出看電影
  • 用唱 K 應用程式代替外出消遣娛樂
  • 用 VR 線上睇樓代替現場睇樓
  • 用叫車平台 Uber 減少在路邊等車
  • 用行動支付減少現金使用
  • 用自助點餐機減少櫃檯點餐
  • 用網上銀行服務,減少親臨銀行櫃位處理財務等

Instacart

行為心理學指人們重覆同一行為約 21 天,就會建立成一個新習慣,因此今次疫情令大眾藉著科技服務應用去滿足生活各種需要,因而令消費者徹底改變自己的使用習慣,相信未來疫情平復後仍會保留這些習慣,由線下轉向網上交易,這些服務平台的未來業務仍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趨勢 3:醫療科技更受重視

疫情當中一個最大的影響就是醫療科技,令世人反思和更重視其發展。「遠程醫療」在 Google 關鍵字搜尋次數在 3 月後急升,主要是當外出會大大增加感染風險時,透過網絡可以快速和遠距離進行診斷的方法,開始受到民眾的注意及青睞。

遠程醫療

趨勢 4:善用服務科技,疫情過後加速業務復甦

因應疫情影響,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於 3 月初大幅調低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至 2.4%,對全球供應鍊及消費需求均造成衝擊,在疫情開始減慢擴散之時,企業應積極發展服務科技,務求在短時間之內令業務復甦,例如以下的幾種方法:

一、更積極開拓線上業務,增加銷售渠道

企業應更積極開拓線上業務和建立有助於遙距營商的科技應用。隨着疫情下消費行為轉變,不論是開設網店、進行網上行銷或增設流動電子支付,都有助業務轉危為機。

Boutir 掌舖

二、自動設備 / 無人機 / 機械人

疫情減退後,人們衛生意識提高,明瞭適當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因而令更多場境需要無人化。智能服務機械人可以減少人員接觸和代替人去做高重複性工作。除了物流業引入智能配送機械人,香港有酒店近月引入機械人 GENIE 送餐服務。雖然這類智能服務機械人,目前依然處於起步階段,未達到大規模普及和應用的地步,但企業也應該留意該技術發展。

機械人 GENIE 送餐服務

三、提供遙距服務 (軟件 / 應用程式 / 服務裝置)

企業應強化公司網絡安全,操作系統和其他軟件可進行自動更新來保持最新狀態,還有應定期備份數據,並於所有裝置上安裝啟用防毒軟件和反惡意軟件。

 

此外,為更好準備遠程工作的需要,企業應購買可用作遙距文件管理和網上會議系統,並鼓勵員工使用系統和接受相關培訓,與企業攜手發展電子商務。

Microsoft Teams

撰文:Stephanie、Ray

圖像設計:Kay

你想隨時觀看我們的最新文章、參加網上工作坊、及享用無數優惠?立即成為我們的會員!

    *以下內容必須全部填寫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優惠及折扣工作坊 / 講座科技創業市場學及宣傳人力資源管理學財務及會計銷售技巧創意思考及創作法律知識

     

    SME Lab 需要用你提供給我們的聯絡資訊,就我們的產品和服務聯絡你。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這些通訊。若要進一步了解如何取消訂閱、我們處理私隱的做法、以及我們如何致力保護你的私隱,請查閱我們的《私隱政策》。


     

    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讚好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