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變成大趨勢? 企業需要注意的3個改變

「逆全球化」變成大趨勢? 企業需要注意的3個改變
讚好及分享:

立即成為會員
接收最新資訊、活動及優惠!

「全球化」這個字相信大家耳熟能詳,不過早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後,世界就出現了「逆全球化」的新想法,簡而言之就是本土化,而隨著 2018 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發動對中國的貿易戰、肆虐了三年的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等事件,近年「逆全球化」進程明顯加速。

 

今年 3 月,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 (Black Rock) 執行長 Larry Fink 在致股東的信中更表明:「俄烏戰爭結束了我們過去 30 年經歷的全球化」。不過,仍有不少研究認為,全球化下世界各國憑著自身資源優勢各展所長,因此它並不會結束,但肯定在資金流向和產業佈局等方面會有重大改變。

Larry Fink

全球化的興起

所謂「全球化」是指經歷上世紀冷戰後,交通、科技及通訊技術高速發展,國與國之間隔閡減少,全球就就如一個村落一樣,彼此的社交和文化交流更緊密。

 

經濟上,資金、人才及貿易變得更開放和自由流動,因此出現全球化分工,發達國家的企業將供應鏈遷出高成本地區,改往低成本的新興經濟體如「金磚四國 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創建高效率的全球供應鏈。

金磚四國BRICS

全球化趨勢逆轉

但經歷多年後,全球化問題湧現,商品市場及資本市場高度一體化,互相依賴之下只要一國經濟出現問題,便會引發連鎖效應波及其他國家。

 

尤其在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下的西方制裁,全球化的金融體系、大宗商品市場及供應鏈網絡受到嚴重打擊,助長「逆全球化」情勢,未來預期各種各樣的政治和經濟脫鈎會出現,短期內企業將進入高成本、低效益的經營模式,並需要隨時應對變幻莫測的逆全球化趨勢。

俄烏戰爭

逆全球化對企業的影響及應對

1. 需保持供應鏈多樣性及彈性

新冠疫情下,多國曾實施封閉管理企圖,以壓制病毒擴散,例如上海就曾經封城兩個月,國內亦有多個城市的工廠和倉庫全部暫停運作;然而,大量國際企業都在中國設廠,在生產及運輸上均受到影響。

 

由此可見,全球化分工體系有其脆弱性和風險性,企業在設定跨地域採購或生產時,需考慮成本效益之餘,亦要顧及安全風險,可考慮採取供應鏈多元化或其他彈性的政策,來應對突發事件或斷鏈的情況發生,譬如 Tesla 就因為晶片短缺影響汽車生產,反而透過重寫其電動車的軟件來解決問題。

Tesla Elon Musk

2. 注意運輸成本波幅

俄烏戰爭下,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全面制裁,歐洲各國已紛紛表示在短期內全面放棄使用俄羅斯的天然氣、原油及煤炭等能源,並期盼透過加速開發再生能源或由其他地區進口,以維持經濟運作。

 

但實際上,此等制裁措施已經令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引發大宗原油、天然氣、黃金商品市場全面飆升,達到歷史高位,原材料價格上升,自然令經營進出口貿易或製造業中小企的營運成本受到重大影響,加上本港仍然經歷疫情,經濟尚在慢慢恢復當中,中小企在兩面夾擊之下,仍需捱過這段艱難時期。

油價上升

3. 需要更重視科技及數碼技術

中美的緊張關係改變了全球價值 500 億美元的半導體行業,美國限制向中芯國際和海康威視等公司出售美國技術,藉此遏制了它們的增長,但也推動中國芯片製造和供應的發展。科技逆全球化趨勢已經勢不可擋,世界主要大國會重新建構國家科技供應鏈體系,更積極培訓高端科技人才,強化自己成為全球科技的領導能力。

華為

然而,新冠疫情改變人與人交往的模式,人們各種生活日常更依靠網路世界,有關科技的中小企業除可思考如何以技術支援的角色,把握各國科技發展的商機,其他企業也應積極研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應用,為未來經營做好一定準備。

撰文:Stephanie、Ray

讚好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