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成為會員
接收最新資訊、活動及優惠!
疫情為一些行業帶來危機,但也為一些行業帶來商機,有關「健康」的行業更是逆市成長,尤其不容忽視是運動帶來的商機,在疫情之後相信會以雨後春筍般發展,因為不只香港,世界各地的人的健康意識也大幅提升。
英國首相約翰遜在今年 3 月底確診新冠肺炎並康復後,也醒覺肥胖問題的嚴重性,更一改以往作風,帶頭減肥至餘,更要求公共衛生部門發起改善健康計劃。
疫情前,顧問機構 Deloitte 發表了《2018 年全球醫療保健市場展望》,報告預測由於人口增加與老化、新興市場擴大、醫療技術提高等,全球醫療保健支出總金額由 2015 年時的 7 萬億美元,在 2020 年成長至 8.7 萬億美元。經過疫情,今年的數字相信會更高。
現代的奢華反而是你的健康,意味消費者願意花時間、花錢改變自己,追求身心平衡的風潮盛行。但當運動成為商機,要如何才能讓消費者願意拿出荷包呢?
商機 1:運動設備不斷進化
日新月異的科技技術,不只用在運動員身上,普通人也開始追求功能性的運動用品,以提高自己的運動表現。這個趨勢對銷售帶來很大改變,運動用品製造商不斷引入新款式與技術,以提升效能為目標去吸引消費者,例如日本運動品牌 ASICS 最近展示了一款名為 Evoride 的智能跑鞋,利用傳感器技術可以追踪運動者的活動數據,例如踢腳強度、並進行實時分析,為用家提供實時評分及可行的改善方法,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利用數據去提升運動效能的產品出現。
而服裝消費市場幾年前就吹起一股運動休閒風,不難看到很多人喜歡在各種場合穿著運動服,帶動 Nike、Adidas 等運動品牌銷售急升,包括籃球鞋如 Jordan Brand 也早已跳脫了專業籃球鞋的束縛。接著,連時尚界名牌也開始接受這股熱潮,例如 Tommy Hilfiger 推出運動系列推出 Tommy Sport 迎合運動時尚熱潮。
商機 2:運動服務開始受到重視
健身不再只是少數中產、青年、男性的事情。在全民運動的時代,青少年、老人、小朋友和女性都會是健身企業的潛在目標客戶群,在網絡上不難看到一些不受年紀影響努力運動的例子,香港代表就有年逾 70 的阿姐汪明荃,經常將做運動的相片上載到社交媒體。
不過自從疫情爆發,香港政府限令關閉12類處所,包括健身中心。實體的健身中心影響非常大,雖然部份健身中心改變策略提供線上健身課,但在疫情過後,健身將會更專業化和具規模,不少人都認為未來健身行業會更流行私人性質較高的一對一訓練。
而一些小型、客製化的健身中心,例如毋須簽約及預繳的 24 小時健身中心,有可能比起大型健身中心更受消費者歡迎,他們營運模式較靈活,能配合不同人士對於運動的需求。
不過居家健身相信仍是不少人的選擇。運動品牌 Lululemon 早前逆市收購新創健身器材公司 Mirror,正如其名字,產品的外型如鏡子的連網液晶屏,用戶可以用來收看直播健身課程,同時透過螢幕倒影看見自己的動作,甚至還有一對一的遠距教學服務,Mirror 的賣點不局限於器械,而是標榜連結、沉浸式互動,即使在家運動也可以擁有在瑜珈、健身中心一樣的體驗。
商機 3:整合科技,讓運動更智慧
結合科技運用的運動用品是目前備受消費者喜愛的商品之一,例如可穿戴的健身設備和智能健身 app 等。早前疫情緩和的時候,有不少人轉投戶外活動,而 TrailWatch 這個手機 app 可配合智能手錶,可以搜尋和計劃行山路線,亦可以實時記錄行山活動,包括時間卡路里消耗量等。
另外有不少提供運動計劃的 app 如 Nike Training Club,這些運動科技將在大眾日常健身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運動科技公司和健身企業未來必定會將人工智能運用於日常健身,為不同人制定適宜的健康方案。
疫情後,健康更重要?把握3大運動商機
撰文:Stephanie、Ray
圖像設計:Kay